编者按:大会秘书长徐波教授指出,目前全球处于大数据时代,“大数据”对指导临床决策的价值越来越重要。在3月20日下午,4项国内大规模注册研究对我国介入心脏病治疗现状进行分析,肯定取得的成果,揭示现存问题,力争为未来介入心脏病治疗指明更高效的防治之路。
中国急性心肌梗死治疗模式现状的大规模、前瞻性、队列研究:CAMI注册的初步结果
国家心血管病中心阜外医院 杨跃进教授
过去10年,急性心肌梗死(AMI)的医疗服务模式发生转变,在欧美国家过去30年间,AMI死亡率显著下降,然而在中国,在三个不同等级医院、不同地区的治疗死亡率现状并不明确。尽管CHINA-PEACE研究显示彼此之间并无差异。中国正处于医改的进程,但AMI患者的优化治疗需求仍有待满足。
CAMI 研究是目前国内最大规模的急性心肌梗死注册研究,属十二五科技部支撑项目,由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心血管病医院牵头,共有全国108 家医院参加,研究分析了2013年1月1日至2014年9月30日在发病7天内就诊的26 103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,包括ST段抬高心肌梗死(STEMI,16 113例)和非ST段抬高心肌梗死(NSTEMI,6463例)患者。
调查结果显示,AMI患者入院平均延迟>12 h,STEMI者延迟率为1/3,NSTEMI者延迟率>50%。省级医院再灌注治疗和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(pPCI)治疗率为62%和60%,市级医院为47%和36%,县级医院为40%和11%。
最佳D2N时间应<30 min,D2B时间应<90 min,接受pPCI治疗患者的达标率仅为24%和28%。省级医院患者死亡率和治疗中断率较低,分别为2.7%和1.6%,而县级医院高达8.7%和3.3%。未来应在减少医疗联系延迟上多做努力,增加再灌注治疗率,以及3个层级医院STEMI患者的治疗达标率,特别是降低县级医院的死亡率和治疗中断率。
当然,CAMI注册研究也有局限性,不能代表所有医院的所有患者,研究者的数据收据负担可能是最大障碍,导致调研不可避免存在入组偏差。
中国冠心病患者的优化抗血小板治疗:大规模、前瞻性、全国范围OPT-CAD注册登记研究结果
广东省人民医院 陈纪言
抗血小板治疗是预防缺血性心脏病(IHD)患者动脉硬化血栓的基石。然而,由于伦理学以及个体差异化,抗血小板治疗有效性和安全性难以确定。对中国IHD患者而言,抗血小板治疗现状仍不明确。2009年一项中国人群调查发现,患者出院12个月后,阿司匹林使用率从92.7%降至87.3%,氯吡格雷使用率从44.6%降至19.4%,自行停药率较高。OPT-CAD注册登记研究旨在调查中国IHD人群抗血小板治疗现状和预后。
研究采用队列研究,建立缺血预测或出血事件模型。研究纳入2012年11月至2013年12月就诊患者,来自107家医院109个中心,31个省/直辖市/自治区,共14 032例。19.7%为无症状性冠心病、5.3%稳定性心绞痛、42.8%不稳定性心绞痛、9.7%NSTEMI以及22.6%STEMI患者。住院后接受抗血小板治疗,92.0%接受阿司匹林治疗,23.0%阿司匹林负荷剂量治疗,86.3%接受氯吡格雷治疗,45.8%为氯吡格雷符合剂量治疗,0.3%接受替卡格雷治疗,15.2%接受Ⅱb/Ⅲa抑制剂治疗,1.1%接受西洛他唑治疗。83.9%患者为双联抗血小板治疗。另外是抗凝治疗,13.5%患者接受肝素(UFH)治疗,41.5%患者接受低分子量肝素(LMWH)治疗,21.5%患者接受磺达肝素治疗,0.1%接受比伐卢定治疗,0.3%接受口服抗凝剂治疗。其他住院处方包括他汀类药物、β受体阻滞剂、ACEI/ARB、钙离子通道阻滞剂、醛甾酮拮抗剂、利尿剂、硝酸酯类、质子泵抑制剂以及H2受体拮抗剂。78.3%患者接受冠状动脉造影,61.5%患者行PCI。
住院患者主要不良事件为出血,12个月后自行停药率较高。1年后时间-事件曲线逐步上升,心肌梗死、卒中和死亡发生率约3.6%,出血发生率为5.5%,净不良临床事件为13.4%,再入院率为21.3%。但截至目前,研究仍不能说明这些住院治疗和未来死亡率以及生活质量的关系,也未能阐明住院治疗的临床重要性。
这项全国范围的注册研究揭示了中国IHD患者抗血小板治疗的现状,显示与前期数据相比,中国临床实践更贴近指南。与STEMI或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相比,NSTEMI患者临床预后更差。
评价中国复杂冠脉病变患者治疗策略选择适当性和相关临床结果:大规模、前瞻性注册登记研究
国家心血管病中心阜外医院 郑哲
据2013年数据统计,中国接受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(CABG)患者为3万例,而接受经皮冠状动脉介入(PCI)者多达45.4万例。美国一项调查显示,对非急性冠心病PCI而言,有50%患者其实是不确定能否获益或不适宜接受PCI治疗的。由国家心血管病中心阜外医院牵头的这项研究对中国三支分叉/左主干病变患者的治疗需求作了调研,旨在查明指南与临床实践的贴合度,各医院的差异化以及住院和长期预后相关性。
研究纳入24家大型教学医院,平均每年CABG和PCI手术量>100例,纳入确诊为三支分叉病变/左主干病变患者3186例,1919例入组前瞻性队列研究,1267例入组注册队列研究。共70%患者接受PCI,10%患者接受CABG,20%患者保守治疗。属于CABGⅠ类推荐,PCIⅡa类推荐适应证的患者为A组,PCIⅡb和Ⅲ类推荐适应证的患者为B组。分析显示41.9%血运重建治疗为PCIⅡb或Ⅲ类推荐。
观察显示,PCI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率较高,全因死亡率较高,心肌梗死发生率与CABG相似,卒中发生率低于CABG,需再次血运重建率高于CABG。B组患者随访1年后预后更差。因此尽管中国三支分叉病变/左主干病变的PCI治疗率较高,但指南贴合度较低,导致预后较差。未来,我们需要更多适用于中国的数据,找到适用于中国的分析系统和工具。
中国冠脉导管术和经皮冠脉介入治疗:China PEACE回顾性CathPCI研究10年
国家心血管病中心阜外医院 蒋立新
2014年6月,《柳叶刀》先期在线发表了“冠心病医疗结果评价和临床转化研究(China PEACE)”急性心肌梗死(AMI)回顾性研究的主要结果,揭示2001-2011的10年间我国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(STEMI)院内病死率和主要并发症无显著改善,诊疗过程中的不规范环节持续、普遍存在。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心脏研究基金会Gregg Stone教授和Ajay Kirtane教授述评指出,这些数据的发表将推动中国的医疗服务,有望挽救无以数计的生命。
3月20日上午,国家心血管病中心阜外医院蒋立新教授报告,通过分析过去10年数据可首先在医院层面改善治疗目标。下一步的China PEACE Ⅱ研究将重点研究质量改进,弥合质量差距,进而改善患者预后。China PEACE回顾性CathPCI研究纳入70家医院1.5万例患者,旨在通过重塑医疗服务,使中国PCI指南得以认证。2001-201110年间,导管或PCI治疗数量已达45万余例/年,接受术式的患者中,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数量显著增加,STEMI患者显著减少,直接PCI患者减少。PCI的血管评估方法,放射评估率上升。2011年接受药物洗脱支架治疗的数量显著增加,且国产支架数量激增,人均置入支架量也增加。
质量指标方面,在非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中,导管术诊断非梗阻性冠心病约60%,直接PCI介入时间记录文件<10%,无对照记录者约60%,无出院后用药记录者约60%,但出院后用药有所改善。肌酐酶和心脏生物标志物检测率降低,治疗后出血发生率降低,住院期间死亡率无显著改变。
未来,China PEACE研究将进一步纳入AMI和PCI接受治疗的患者,分析患者住院治疗和预后记录,力求进一步改善诊疗环节。